升级中国制造:突破技术瓶颈是关键

2015-09-13 14:34:14 《财经》杂志 作者:马克   点击量: 评论 (0)
升级中国制造专题之开篇综述创新没有浪漫曲升级中国制造的关键是突破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没有浪漫曲,这是个无捷径可循的艰苦历程,有赖于国家研发强度和企业研发强度的持续提高,有赖于企业建立并强化研发是生存


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的比例,被称为企业研发强度。研究表明,研发强度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企业可以勉强维持;达到5%,企业竞争力方有保证。在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平均研发强度普遍在2%以上。其中日本3.57%(2009年),美国2.93%(2007年)。
 
2011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营收2000万元以上)的研发强度仅为0.93%,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19.8%,这一数据说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是生存之本的意识。
 
事实上,华为在中国企业中实在是凤毛麟角。哪怕是与华为齐名的联想集团[微博],研发强度也只有一年达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过去10年,联想累计研发投入44.05亿美元,尚不及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
 
这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华为的路越走越宽,而联想的日子却越过越紧。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感慨说:“靠毛巾拧水拧出利润是迫不得已,是挣扎,必须在关键领域有核心技术。”
 
华为的成功不仅来自技术突破,还来自企业管理水平的突破。华为2014年轮值CEO郭平曾在当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总结:华为之所以能从2005年之前的偶然性成功,到近年来的必然性成功,是因为华为自1999年起与IBM[微博]等顶级咨询公司合作,耗资几十亿美元,系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并恪守“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管理变革指导思想。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企业尤其央企,研发费用快速增长,但研发产出却不能同步增长。
 
与企业研发强度相对应的是国家研发强度,这是指一国研发支出占该国GDP的比重。中国这一指标在过去十年有了长足进步,2013年首次突破2%,与多数发达国家差距已经不大。目前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二是管理水平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结构方面,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已超过3/4,但企业研发投入几乎全部用于产品开发,用于基础研究的只有3%(2011年)。但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须在基础研究储备中提取“资本”,大部分难以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往往都能在基础研究领域找到答案。没有基础研究打底,开发层面也难有大的突破。
 
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企业的专利拥有现状上。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有飞速增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是,中国的专利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2012年末,中国发明有效专利占国内全部有效专利的比例仅为15.7%,世界排名前十位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3.5%。
 
市场失灵本该由政府之手来矫正,但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恰恰不足。高校与科研院所所获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R&D经费中的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在10%以上,其中美国在18%左右,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超过25%。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大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