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风电——中国风电行业的“博尔特”

2018-08-29 11:44:09 其它  点击量: 评论 (0)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

太重风电——中国风电行业的“博尔特”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风电是最具价格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同时也在引领着全球能源转型。

我国风电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风电装机要达到2亿千瓦。仅2015年,中国风电产业新增装机量创下3080万千瓦纪录,成为推动全球风电装机量增长的主引擎。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山西省风能资源丰富,储存量约为5800万千瓦,大型风电场技术可开发利用的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然而自2000年以来,山西省始终没有一家能够在全国拥有话语权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2008年底,太重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的号召,开始进军风电领域。但是,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高科技含量产品,从首台开发到应用,国内外企业普遍都要经过3到5年时间。没有想到,太重用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开拓精神,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具备了由陆上到海上等各类风电整机及风电增速齿轮箱等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步入了国内大型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行列,诠释了什么是“太重速度”。

风电行业的“博尔特”

2008年底,风电市场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虽然太重已开始初探风电市场,先后做过一些机架、主轴、增速齿轮箱等关键件,但对于风电整机是相对陌生的。起步晚、市场竞争激烈,太重人知道,唯有以最快的速度,去占领制高点。当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花费“巨资”去购买国外技术的时候,立足长远发展的太重选择了自主研发,而这对于“速度”的要求就更加苛刻。

太重风电——中国风电行业的“博尔特”

毫无风电设计基础,更没有整机制造经验,风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风机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对研发组来说,其实就是从零起步。时任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的王首成“领衔”研发团队立下了“军令状”,他们走遍了省内外大大小小的风场,看过了风电所涵盖的所有机械、电气、液压、力学、空气动力学、微观选址等专业的书籍。王首成与时任技术中心风电所副所长的贾文强带着几名设计员在炎热的8月奔赴福建,习惯了山西舒适夏日的他们,硬是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酷热,在没有任何辅助设施的情况下,徒手攀爬90米直梯到达风机机舱,只是为了把风机机型的技术特点研究透。虽然身上的衣物被汗水湿透,汗顺着脸颊流到眼睛里,火辣辣的疼,但他们顾不上休息,仔细研究风机整体布局及各分子系统、各零部件的技术细节及技术参数。

谁都没有想到,奇迹就这样从艰难之路中走出来了:2009年11月,太重的第一台风电整机——1.5兆瓦风机并网发电一次成功,雪白的风叶在大同新荣风电场的山脊上飞快地旋转,风机各项运行数据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从整机设计开始,包括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直到并网发电,太重人只用了短短一年,只用了国外公司1/3的费用、1/3的时间,开创了山西省风电产业的先河,更创造了风电行业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而现任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时任太原重工副总经理的李富奎笑称:“这风机呀,都是咱太重清一色的‘土专家’们自己研制出来的。”

起跑速度是一个奇迹,加速度仍然是一个奇迹:太重自主研发的1.5兆瓦、2兆瓦、3兆瓦3台整机,从研发到并网只用了3年时间,花费不到1亿元,用国外公司1/3的时间取得了3倍的成效。2013年11月,太重自主研发、生产的我国首台高海拔、极低温、海陆两用5兆瓦风电机组研发生产完毕并网发电,标志着太重的风电机组研发、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研发一个新规格,一年一个新产品,一步一个新台阶,正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太重风电产品成长的速度仍然超过了外界的预期。

太重风电——中国风电行业的“博尔特”

到“十二五”末,太重已经是国内独立自主完成1.5兆瓦、2兆瓦、3兆瓦、5兆瓦双馈和永磁系列风力发电机组开发的唯一厂家,所开发的4个系列风电整机设备,包括风电产品中最核心的增速器,全部是自己研发并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所有产品均有了各自的市场。

2011年,太重风电设备分公司成立,后来更名为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2012年,太重在内蒙古风能资源最好的察右中旗有了自己的制造基地,总占地面积约29万平方米,年生产风电整机能力可达500台。同时,太重风电从最初的单一主机制造发展到了EPC总承包,风场项目覆盖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区,累计签订合同装机容量达到了120万千瓦以上,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而且也让用户享受到全方位的“交钥匙”服务。

太重风电,从零开始,短短数年,已经成为我省唯一从事风电设备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风电场EPC项目总承包、风场运维及检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风电产业服务商,成为跻身国内风电行业前列的一颗“新星”,犹如田径赛场上的“飞人”博尔特,即便别人起跑在先,也拥有着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自信和实力。

太重集团的“风之子”

对于那些传统产品的悠久历史来说,风电是太重的新领域、“年轻人”。实际上,太重风电事业的发展,也正是靠着一群年轻“小伙子”的青春付出。

风电分公司是太原重工人员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单位之一,公司70%以上职工都是80后。而有风电项目的地方大多都在贫瘠的荒凉山上或是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中。这些年轻人都是在远离家人、远离安逸的地方工作着。

风机最矮的有70米,相当于23层楼房高,最高的有近百米。遇到没有电梯的风机,只能徒步爬上去。太重风电人穿戴着安全装置,背着工具和电脑,爬到近百米高的直梯,一天上下4趟是家常便饭,有人统计过,风电“小伙子”保持的最高记录是一天9趟。百米的高空,风机轮毂内夏天闷热,冬天极寒,要是赶上大雪纷飞,雪有半腰深,连汽车都上不了山。大家穿着军大衣,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顶着北风、顶着鹅毛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将车推到山顶,只为离风机更近一点、更近一点。

风电的苗世鸿,入职刚转正便在项目昼夜坚守,与新婚妻子分隔两地。累了,就卷着军大衣在卡车货仓里眯一会。体力透支,嘴唇裂得都是口子。风把雪吹起来,把沙石扬起来,打在脸上又疼又冰,他站在风雪中要顶着风,倾斜着,不然就倒了。

来自技术中心风电所的杜杨超,新婚后一年有一半时间穿梭在各个风场,经常一整天不下风机,一米八的身高要窝在风机轮毂中超过8个小时,为的就是赶进度,一壶开水和方便面是整天的干粮。

电气分公司王中,常年窝在机舱里调试,他的腰肌劳损最严重,贴着厚厚的膏药。夏天的机舱里闷得浑身难受,他光着膀子、贴着膏药干活。

任宇飞,入职740天,出差670天。

段乐,入职980天,出差850天。

孙喜力,每周工作超过78个小时。

黄悦,一年365天,有超过200天工作在七八十米的高空。

……

“太重速度”从无到有的缔造,离不开企业的决策部署,离不开自主创新的研发,更离不开这样一群年轻人。

2015年末,太重首个以“中国制造2025”为理念的全智能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可满足年500台1.5兆瓦——3兆瓦风电整机智能化生产需求,年产值70亿的现代智能化工厂,将在不久的未来大展风采。“太重速度”,仍在奔跑;太重风电,仍在续写传奇……

风电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是太重的转型重点领域。无论从进入风电领域的年龄和阅历上,太重还处于“成长期”,但创新的基因决定了它的发展速度和强大的生命力。“杜杨超”们是风电的小伙儿,风电是太重的“小伙儿”,两个年轻的“小伙儿”,打造了领先业内的“太重速度”。日月在变,风叶在转,这速度是一种神奇,这速度是一种卓越。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小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