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系统降本促风电高质量开发
“2017年,首次出现国内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传统能源的拐点,是新能源将快速成为主体能源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开发企业和电力装备业的共识。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催生了一批优秀企业诞生,并成为国际知名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智慧能源管理运营的领军者。面对‘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平价上网的要求,新能源成本压力空前,倒逼新能源开发企业与制造企业积极寻求更具突破性的产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研发部主任工程师赵萍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风电设备制造业来说,目前遇到哪些发展瓶颈?您觉得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赵萍:风电设备制造业目前遇到最大问题是新增装机量下降。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不断,新产品仓促投放,主机制造企业被迫过度承担责任与风险等问题,制造企业正面临全行业毛利率急剧下滑、大面积亏损、运营风险加大的窘境。在这方面,应在行业协会、电网、开发企业、制造企业协同下加强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在土地用地、电网建设与过网费用、装备技术创新、新能源消费鼓励等各方面,系统降低风电成本,促进风电更大规模有序开发、高质量开发。
风力发电设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依然严峻,需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可制造性设计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广泛开展风力发电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对各个认证机构应进行精准监管,使认证机构真正能够发挥把关、监督的作用。在风电领域取消最低价中标,否则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在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风电机组制造商研发投入有限,创新能力及产品开发能力有限,为抢占市场购买国外的技术或产品来进行组装或制造,没有自己核心的技术,特别是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重要部件技术,受制于其他公司。同时,由于技术力量分散,无法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形成蜕变的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目前陆上风电的造价下降幅度是否明显?风电设备智能化发展情况如何?
赵萍:目前陆上风电的造价已大幅下降,尤其是主机设备价格下降幅度大、贡献最显著,但在土地用地、电网建设与过网费用方面未有突破性改善。2018年初,风电主机价格较2017年初下降15%左右,风电主机设备技术创新成本下降空间很小,革命性技术突破尚不明朗。
目前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资源越来越少,全国风电机组生产制造厂商较多,生产规模较之前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制造风电机组的市场价格,降至目前3700元/千瓦左右。这些年生产制造成本不断上涨,对风电机组制造商来说,势必考虑到经济成本,需警惕采取降低产品性能和质量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既无法达到风电机组寿命周期,同时增大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隐患和风险。
近两年,风电设备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市场议论热点,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设备企业纷纷在设备智能设计、智能运营(自识别、自维护、自动跟踪)、大数据管理、智慧能源管理、风场场群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情况如何?在设备和技术方面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萍: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应集合行业的研发力量进行海上风电的研发攻关甚至机组设计,分散风险。现在各设备企业为了占领海上风电市场,争相在进行大型海上风机的研发,力量分散且承担着开发的风险,最终可能会有企业被拖垮。
早在2010年,东方电气就开始5兆瓦海上风机的研制。2013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样机研制成功,并巍然屹立在江苏如东广阔的东海海面。历经3年的优化和创新,5兆瓦机组的研发、设计水平已臻成熟,积累了丰富的运维经验,具备批量化生产条件。2017年9月8日,东方电气首台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福清兴化湾抗台风型5兆瓦机组顺利完工下线。标志着东方电气具备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批量化制造能力和商业化条件,这也是东方电气由陆上风电向海上风电拓展的良好开端。东方电气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为参与后续的海上风电开发积蓄力量。
海上风电的发展应该能够参照高铁发展模式以形成行业的创新集聚力,举全国之力办大事。先解决技术问题,再考虑大规模推广。目前我们对风、海流、海冰、地震等对海上风电机组的影响研究还不够系统,应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另外,海上风电施工难度比陆上风电大得多,应加快研发专用施工设备,提高海上风电施工效率。要特别重视海上风电的效益,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科学评价海上风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