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第四章 重点产业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具有地方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七大产业。
第一节 推动高原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农牧业、健康农牧业、品牌农牧业,进一步优化特色农牧业产品结构,加大高原作物深加工,做大做优藏药产业,做精做优林下资源开发,打造高原生物产业品牌,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生产更多高原健康生物制品。
一、积极发展绿色农牧业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依托优势区域、优势资源,加快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优势农牧业优先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牧业进程,打造高原绿色农林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到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其中青稞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实现100万吨;肉奶产量达到100万吨;新增100万亩人工草地。
1、发展重点:固基础、扩产能、调结构、打造休闲农业
加强绿色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加快蔬菜生产基地、牧区水利、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农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绿色农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产品品质。稳步提升青稞、牦牛、蔬菜等大宗农畜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力实施青稞增产工程,着力提高青稞单产,增加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加强产品营销、加工等,力争到2020年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力实施牦牛育肥工程,大幅提高牦牛肉产量,逐步满足区内市场需求,力争到2020年,牦牛数量稳定在450万头左右,形成牦牛繁育、养殖、示范与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体系,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与生产效率总体上得到显著提升。稳步推进黄牛改良,加快奶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藏猪产业发展。通过培育和应用优质新品种,有效提升青稞、牦牛、蔬菜等大宗农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调结构,抓特色,增品种。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油菜、藏药材、特色林果等经济作物比例。研制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青稞、有机肉奶、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珍稀菌类等特色农畜产品。大力开发野生蔬菜、特色花卉、药食同源动植物、珍稀鱼类等方面的特色产品。
打造休闲农业。将农牧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结合,打造以藏中农耕文化、藏东南森林生态景观、藏西北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为特色的休闲体验式农业。重点发展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深度体验、自然风光欣赏、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和精品线路。
2、发展路径:促改革、强科技、抓融合,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创新土地等资源型资产流转方式,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和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让农牧民的土地及草场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增加财产性收入。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将促进牦牛育肥、青稞增产作为农牧业科技攻关的重点,建立全区农牧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加强农牧业技术攻关,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建立健全集种植业、畜牧业、动物防疫、农机技术服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防御体系。
推进农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特色农牧业“接二连三”,打通一二三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重点培育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搭建“线上线下”电商营销平台和农畜产品对内对外市场流通体系。鼓励发展田园式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村镇。
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大力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开展合同、合作、股份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向农畜产品加工区集聚,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企业集群,支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
大力发展具有鲜明西藏特色、生产工艺先进、资源开发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壮大品牌效应,打造高原特色农林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重点:粮油、肉、奶、林果蔬菜加工等。
粮油加工。整合现有青稞加工企业资源,提升传统工艺水平,拓展青稞系列功能食品与饮品产品种类,扩大加工规模,进一步挖掘青稞的深层次加工增值潜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工艺水平,重点加工菜籽油、芥花籽油等高端油料产品。
肉类加工。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新建、改造屠宰厂,引导龙头企业开展肉制品深加工,开发具有民族和高原特色以及传统风味的腌腊类、风干类等方便休闲肉食品以及各种保健生物制品。
奶类加工。在奶牛养殖优势区,重点发展酥油、鲜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鼓励乳品加工企业严格生产标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打造高端绿色品牌,建立健全奶类收购、保鲜、营销体系。
林果蔬菜加工。鼓励企业开发特色林果产品,加大反季节蔬菜生产和净菜加工力度,重点做好果蔬的清洁、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突出抓好果蔬贮运保鲜技术推广,提高果蔬冷链仓储、物流配送能力。
——发展路径:提升加工能力、提品质、树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提升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能力。重点支持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广适用的技术和设施装备,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和院校与企业共建农畜产品加工研发平台,对副产物进行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
树立品牌化、标准化、净土健康发展理念,打造高原特色、绿色品牌。实施品牌、标准化战略,严控质量安全、加强推介宣传。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西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西藏农牧产业投资集团发展壮大。支持龙头企业立足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向农畜产品加工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农垦企业集团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紧密联结与合作,创新农畜产品流通方式。立足区外市场,积极组织、引导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区外企业和市场,加强区外市场开拓。搭建“线上线下”电商营销平台和农畜产品对内对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三级物流网络。
三、发展藏药和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中藏药材和生物资源、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保护藏医药文化,围绕藏医药、生物医药、保健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领域,以打造藏成药知名品牌为核心,加快生物制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拓展藏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空间,将我区建成全国藏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中心和高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发展重点:藏药材保护与种植、藏药、生物医药和保健品、医疗健康服务。
加快藏药材的保护与规范化种植。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实行禁采、限采、采集多少补种多少和收取资源补偿费制度。加快道地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种植基地建设,开展藏药原产地认证。建设大宗药材、紧缺药材和濒危藏药材繁育生产基地。
加强藏药、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的生产。促进藏药生产技术和产品升级,重点二次开发“三效”、“三小”、“五便”[ “三效”、“三小”、“五便”指药剂的高效、速效和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和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和储藏方便。]的优良藏药。研究、开发生物制品加工技术、生物成分提取技术,从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植物资源中提取相关成分深加工。
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以自治区藏医院为依托,以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等为重点,结合休闲旅游、民族文化,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开展一批特色康体保健服务项目,建设医疗保健服务基地。
建设藏医药产业园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整合西藏中藏药材资源,打造品牌认证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以及营销展示平台,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深加工水平。
——发展路径: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强品牌和营销。
大力提升藏药研发创新能力,推动藏药生产标准化。积极开展藏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藏药材、藏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开展藏药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开展藏药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整合藏医药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整合全区藏药生产企业、流通渠道,以资产、品牌、技术、人才为纽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西藏藏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运营,培育藏药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逐步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
加强藏药的营销,提升藏药知名度。积极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国药准字的藏药在各大医院落地,增加藏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品种和数量。大力宣传藏医药理论体系及特色、特长。充分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藏药影响力。
第二节 推动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全域发展
着眼打造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打好特色牌、走好高端路、建好精品区,结合藏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与核心要素,全面提升我区旅游文化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提高旅游文化综合效益,扩大对外开放,全力塑造“游神圣第三极•享幸福新西藏”旅游品牌形象。
——发展重点:构建“特色、全域、可持续、惠民”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开发特色、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打造一心(以拉萨为中心),两区(林芝国际生态旅游区、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三廊(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西昆仑廊道),四环(东、西、南、北四条精品环线),三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新藏旅游文化廊道),三区(拉萨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林芝国际生态旅游区、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五圈(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雅砻文化旅游圈、康巴文化旅游圈、羌塘草原文化旅游圈、象雄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格局。重视对淡季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围绕特色民俗节庆、乡村旅游,开发冬季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藏家乐、休闲度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针对游客旅游目的性差异,打造一批定制化、个性化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更多适合大众消费的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全域旅游。重点推进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普兰县四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和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四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程。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西藏歌舞、戏剧表演的鲜明民族特色,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精品。积极发展会展节庆业,打造一系列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会展节庆品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出版影视业。丰富创意设计产品和相关服务类型,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文化数字内容产业与相关服务业。
构建生态旅游体系。大力推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旅游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生态旅游机构的交流合作,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将我区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生态旅游胜地。
优化旅游服务、加强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航空、铁路运载能力,加强全区主要旅游景区连接交通主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提升景区可进入性。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安全救援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提升配套设施条件及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区内智慧旅游,全面改善游客旅游体验。将政府宣传和企业宣传相结合,着重面向内地发达省市,大力开展新媒体营销、精准旅游营销、重大节事营销,加强“冬游西藏“的品牌和产品宣传。
——发展路径:整合、融合、开放,提升旅游文化产业规模效益。
整合区内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全区旅游品牌和营销整合,鼓励各地市旅行社强强联合,支持西藏国际旅游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发展。由龙头企业整合旅游、商贸、餐饮、交通、公共设施等资源,提高关联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带动与旅游相关产业同步发展。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及业外相关企业参与旅游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度扩大非公经济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牧业、林业、工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体育、会展等产业以及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推进旅游风景道和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研学旅游基地、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深挖藏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品牌价值,推动“藏文化+农牧业”、“藏文化+旅游业”、“藏文化+民族手工业(金银铜器生产、木器生产、纺织品生产)”等发展,将文化与艺术、创意设计、动漫影视、新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提升我区文化特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以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地和集聚区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依托区域和空间支点,形成“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园区机构+企业主体”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推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影视基地、数字产品基地、高原极限运动体验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强区内各地市旅游业合作,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客流、消费流、信息流、人才流的畅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优化与青藏铁路沿线及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开展多层次国际旅游合作。
第三节 推动绿色工业规模发展
发挥自治区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推动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布局好绿色优势矿产业,突出抓好铜、锂等优势矿产品的规模开发;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业,推进装配式绿色建材应用,满足建设需要,降低建设成本;支持民族手工业创新发展,促进民族手工业上档次、上水平;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一、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
健全天然饮用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机制,利用区内水资源丰富优势,以要素整合、品牌培育、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突出生态优先、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坚持天然饮用水产业差异化发展,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天然饮用水重要供应地。
——发展重点:产品结构多元化、水资源勘查和保护。
按照高端和普通产品层级,建立合理的天然饮用水产业体系。重点开发生产富含矿物质元素的天然饮用矿泉水,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生产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水产品。横向拓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开发生产具有高原生态资源优势的特色饮品。
水资源勘查。开展天然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态、地质环境等基础信息调查,定期开展水资源质量、数量和利用情况调研,科学评估开采的经济价值与环境影响,明确开发优先次序。
水资源保护。健全天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机制,申请国家对西藏天然饮用水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路径:实施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包装设计差异化,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包装设计差异化。高端产品重点瞄准消费水平高、市场规模大的一、二线城市、重要商务场所、成功人士、其它特殊群体以及海外市场。一般产品通过上规模,与内地销售企业合作等模式,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设计全新、有创造性的包装,与竞争对手品牌形成鲜明的差别,树立西藏天然饮用水水源地独一无二的形象。
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与援藏省市的协调对接,利用援藏优势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开青海、四川周边省份销售市场。加强同内地有实力的具有物流、渠道及技术优势的企业对接。依托天然饮用水电子商务平台,寻求与大型电商合作构建营销体系,抓好整体宣传推介。
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水平。着力改善拉萨、昌都、林芝、山南等天然饮用水重点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构建包括现代仓储物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开发设计、知识产权在内的天然饮用水产业现代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集群。
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重点支持优势和强势企业率先发展。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或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式,促进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遴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特色明显、成长快、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天然饮用水企业,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业
立足区内市场需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和农牧区易地搬迁等建设,合理布局建材业新增产能,绿色建材,有效解决建材市场供需矛盾,推动建材业绿色科学规范发展。
——发展重点:新型节能建材、装饰装修材料、新型水泥。
绿色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及轻质、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型建材产品。强化高原用管材领域的技术突破,生产给水、排水聚乙烯管和其他高性能管材。扩大陶瓷材料生产线产能,生产高档陶瓷产品。
装饰装修材料。着力对石材加工、装饰功能的建筑砌块制品等进行技术突破,结合高原气候特点,开发轻质、节能、具有保温耐磨功能的装配产品。
新型水泥。对已规划的水泥建设项目,督促项目落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在拉萨、山南、昌都、日喀则适度发展新型水泥,保障周边供给。
——发展路径:科学规划,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引进和培育绿色新型建材企业。积极引入具有较强实力新型建材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生产绿色新型建材产品。积极引导传统建材生产企业向生产新型建材转型。推进国有建材企业整合重组,加快组建西藏高争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环保标准,推广应用高效除尘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和降低噪声污染等技术。积极引入余热余压回收设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
突出“名、优、特、精、新”等特点,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以唐卡、藏香、藏毯、金属制品加工等为重点,围绕提质升级、塑造品牌、改进工艺、规范标准、人才传承等,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手工业示范园区,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推动民族手工业创新发展,推动民族手工业上档次、上水平。
——发展重点:唐卡及藏式饰品、藏香、藏式纺织品、藏式家具。
唐卡及藏式饰品。走精品唐卡和以版印唐卡为旅游商品并重发展的道路,打造中国唐卡艺术之都的品牌。发展多方面、多层次、方便易携带的金银首饰、银器酒具、玉石产品等西藏特色旅游产品。
藏香。推动建立藏香生产工艺标准及产品标准体系。围绕民族特需及旅游消费需求,开发香包、香水、香囊、香枕等系列藏香产品。
藏式纺织品。引导藏毯企业提高现代化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等工序的集中化和专业化生产。开发藏族服饰、围巾、披巾、帽子、桌布、手包、钱包等藏式纺织品,推动藏式纺织品从制造环节向体验环节延伸。
藏式家具。规范藏式家具取材、切割、雕刻、彩绘、组装、上色等制作工艺。申请注册“藏式手工工具”地理标志,加强设计创新,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型藏式家居,大力开拓区内外高端家居市场。
——发展路径:强化质量和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传承和人才培养。
推动民族手工业精品化、品牌化。大力提高民族手工业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水平,适当引入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精品。不断挖掘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鼓励发展手工业地理标志产品。完善传统工艺、技艺认定保护制度。
创新传统民族手工业商业模式。积极推广定制化生产模式,采取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拓宽市场营销渠道,促进与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加强对特色手工艺和传承艺人保护以及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民族手工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我区特色手工艺和传承艺人的保护。提高对手工艺传承艺人的奖励标准,制定手工艺传承艺人培养计划。
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对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与加快产业培育相结合的指导,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大培育节能环保服务市场的力度,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美丽西藏。
——发展重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装备、服务,循环经济。
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筛选经济高效适合西藏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大力开发适应高寒特点节水和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节能农业生产设备。
建立节能环保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第三方治理、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合同环境服务等经营模式。支持区内企业加强与区外节能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区内节能技术服务企业,逐步完善节能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规模化畜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生物质燃料等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力度,支持发展利用采矿选矿废渣发展新型建材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动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发展路径:与重点产业培育相结合,依靠工程和项目拉动,释放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大力发展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以水能、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为重点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产业。
以节能环保项目为牵引抓手,引入环境治理龙头企业。以本地项目为抓手,在草原、土壤、矿山的修复和污水治理等领域,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先的环境治理企业,支持西藏国土生态绿色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建设产业基地,快速壮大本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大环保项目的策划包装,结合中央和西藏的产业政策,增加向有关部委推荐环保项目的数量,加强与援藏省市的合作,争取资金支持,释放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消费和投资需求,有力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仁德财
-
重新审视“双循环”下的光伏行业
2020-11-02光伏行业,光伏技术,光伏出口 -
能源转型进程中火电企业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发电,火电,煤电 -
国内最高额定水头抽蓄电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顺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电站,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水力发电
-
能源转型进程中火电企业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发电,火电,煤电 -
资本市场:深度研究火电行业价值
2020-07-09火电,火电公司,电力行业 -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从严控制、按需推动煤电项目建设
2020-06-29煤电,能源转型,国家能源局
-
高塔技术助力分散式风电平价上网
2020-10-15分散式风电,风电塔筒,北京国际风能大会 -
创造12项世界第一!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组网成功
2020-06-29 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风电 -
桂山风电项目部组织集体默哀仪式
2020-04-08桂山风电项目部组织
-
国内最高额定水头抽蓄电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顺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电站,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水力发电 -
今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不再审批和新建小水电站
2020-06-29小水电,水电站,水电 -
3.2GW!能源局同意确定河北新增三个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电站,国家能源局
-
重新审视“双循环”下的光伏行业
2020-11-02光伏行业,光伏技术,光伏出口 -
官司缠身、高层动荡、工厂停产 “保壳之王”天龙光电将被ST
2020-09-11天龙光电,光伏设备,光伏企业现状 -
央视财经热评丨光伏发电的平价时代到了吗?
2020-08-24储能,光伏储能,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