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市场
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将继续安排投资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初步考虑再安排1000亿元,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任务。对于其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农村电网,将由各电网经营企业按基本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2、建立农村电网投资偿还基金政策,促进农村电力供给能力持续增长。为了促进农村电力发展,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步伐,国家已同意将取消电力建设基金后腾出的电价空间的收益,用于农网改造投资的偿还。具体操作措施正在研究落实。初步设想根据需要将分省建立农网投资偿还基金,专项用于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以促进农村电力设施的尽快完善,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
3、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农村电力管理要按照一县一公司的原则进行改革,特别是对目前一些仍由不同部门和企业分块管理的县,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负责全县电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统一负责全县电网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继续完善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管理,精简机构,改善服务,实现县级供电企业直供到户的管理,从体制上杜绝农村电力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乱收费、乱加价和人情电、关系电问题。
4、形成合理的农村电价机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有效降低农村电价水平。由于受农村电力管理、电网结构薄弱和用电量小等各个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电价大大高于城市用电价格,这是一种不公正的现象,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在改造农村电网和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城乡用电同价。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电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做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使电价合理化
切实加强农村电力市场建设与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自动化水平,建成网架坚实、参数优良、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农村电网,确保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达到规定的要求。县供电企业要针对农村电力管理的特点,建立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坚持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相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客户的用电需求为目标,认真整顿和规范农村电力市场,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村电价,开拓农村电力市场,逐步增加电力消费。要推行供电服务承诺和文明示范窗口建设,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要严格掌握同价原则,配合政府编制同价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
我国目前的纵向电价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直供电价由上网电价加输电和供电成本构成。以1997年为例,标准电网供电成本为0.04元/千瓦时,供电线损约7%~8%,供电利润平均为0.01元/千瓦时。国家征收的电力建设基金为0.02元/千瓦时,三峡建设基金0.04元/千瓦时左右。此外,地方政府加收的电力建设基金和电网改造基金等,大致在0.05元/千瓦时左右。
2.趸售电价按照直供电价的20%~28%确定。
3.农村电价指乡(镇)电管站对用户的销售电价,将来会取消这一环节。它由趸售电价加上农村电网的维护费用组成。农村乡镇用电暂不实行两部制电价,工业用电仍实行调节电价。
“两改一同价”是我国现行农电管理体制、农电经营机制、农电市场开发管理以及电价体制的一次整体性的重大调整与变革,是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路,还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认识和实施“两改一同价”,事关这一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争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就不会只把着眼点放在投资上,就会按照对潜在市场的分析和还贷的要求,科学地论证区域网络的配置效率,从而按优化原则调整和建设区域电网。在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在加大生产、经营性投入,通过调整原非生产性投入的存量资产从而减少非生产性投入,调整资产结构,化解盲目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和投入产出效率。
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分析、政策、环境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当前改革重点在乡镇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电管站归并供电所过程中,要按事、权、责统一的原则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设置机构;按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比例,控制用人总量;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用人方式,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在资产和财务清理、转移中,杜绝资产流失。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
“两改一同价”在使电力企业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换以新思路,为“两改一同价”实施后电力企业以新的营运机制真正进入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1、逐步实现"三公开"、"四到户"和"五统一"。"三公开"是指电量公开,电价公开和电费公开。"四到户"是指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和服务到户。"五统一"是指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和统一考核。
2、杜绝"三电"。即人情电,权利电和关系电。
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发动农电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应将管理的思路从"价格=成本+利润"变为"成本=价格-利润"上来。
4、实行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统筹安排,社会公平负担。首先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最终过渡到城乡全部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5、继续完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实现县、乡、村电力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县级电力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做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6、继续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基本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半径大、线变损高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使农村供电可靠率平均达到99.5%,供电电压合格率达到95%。和农村用电的快速增长,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步伐。
四、农电市场应该如何开拓
探求其特殊的销售方法,开拓这个市场的新领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搏击新市场,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牢固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随着电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客户对服务质量、供电质量、价格水平等问题都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为此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急用户所急,及时解决用户的实际困难。在机关大楼和各供电所均设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完善客户服务体制,各服务中心备有多种报刊杂志以及免费宣传资料,还为客户准备了饮水机、打气筒、针线包、雨伞、花镜等物品,从细微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提供舒适的办事环境。把涉及客户的业扩报装、咨询、收费、电力救援、服务投诉、停电预告、安全用电知识普及和疑难问题查询等项目统一纳入客户服务中心操作。
客户可随时通过服务中心的语音电话自动查询系统获得所需信息,他们还推出了微笑服务和客户首问负责制,即客户进门后第一个问到谁,谁就负责帮助解决,直至让客户满意而归,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高效准确地处理各种事务,真正把农电企业的营销工作做到了农民家门口。
2.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做到有诺必践
建立健全对电力客户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制度,真正做到想为客户之所想,急为客户之所急,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让客户"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好用电手续,加快业扩报装和接电进度,缩短故障抢修和计划检修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对电力客户连续供电。售前服务,主要是在客户业扩报装时,为客户提供业务和技术咨询,选择最优供配电方案。按客户要求提供优质廉价的设计、材料、安装、调试等服务。售中服务,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客户搞好安全用电与合理用电。售后服务主要是进行技术访问,征询意见,做好保修、维修和抢修工作,供应好配件,保证电力销售渠道的畅通。

责任编辑:电力交易小郭
-
现货模式下谷电用户价值再评估
2020-10-10电力现货市场,电力交易,电力用户 -
PPT | 高校综合能源服务有哪些解决方案?
2020-10-09综合能源服务,清洁供热,多能互补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来电力消费增长原因分析及中长期展望
2020-09-27电力需求,用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
PPT | 高校综合能源服务有哪些解决方案?
2020-10-09综合能源服务,清洁供热,多能互补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来电力消费增长原因分析及中长期展望
2020-09-27电力需求,用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
我国电力改革涉及的电价问题
-
贵州职称论文发表选择泛亚,论文发表有保障
2019-02-20贵州职称论文发表 -
《电力设备管理》杂志首届全国电力工业 特约专家征文
2019-01-05电力设备管理杂志 -
国内首座蜂窝型集束煤仓管理创新与实践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线电缆制造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变压器互感器制造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低压微电网并网一体化装置技术规范》T/CEC 150
2019-01-02低压微电网技术规范
-
现货模式下谷电用户价值再评估
2020-10-10电力现货市场,电力交易,电力用户 -
建议收藏 | 中国电价全景图
2020-09-16电价,全景图,电力 -
一张图读懂我国销售电价附加
2020-03-05销售电价附加
-
电气工程学科排行榜发布!华北电力大学排名第二
-
国家电网61家单位招聘毕业生
2019-03-12国家电网招聘毕业生 -
《电力设备管理》杂志读者俱乐部会员招募
2018-10-16电力设备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