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农: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破局农产品“进城难”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电商都已经被消费者接受,而且工业品下乡下行通道越走越顺,农村地区可以买到丰富的商品。可是,农产品上行之路却依然很窄,农民辛苦种植出的农产品没有销路,但城里人却要以高价购买农产品。
全国农产品林林总总,都有各自特色。每个地方的农民都希望自己亲手种植出的农产品能够走向全国,卖好价格,多赚钱。但中国实在是地大物博,不管哪个电商平台,如果把各地农产品都当成重点宣传推介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台会选择那些有市场、有基础、市场需求大、有发展空间的农产品进行推广。虽然网站一年也没闲着向外推广,但对于全国来讲,却还是九牛一毛、万分之一。不过对于没有被推广到的区域来讲,却是百分百没有受益,农民自然不满意。
善之农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守罡表示,农产品是一个非标商品,同时又是生命周期特别短的商品,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供应链也是非常薄弱的。农产品从产地出来,通过经纪人的收集,通过干线物流进入销地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低效而且中间损耗非常大的过程。
在王守罡看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进入农业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运输问题,没有解决农产品的“进城难”而大谈生鲜电商,更像是空中楼阁。
物流问题依然是农业的硬伤
农产品大部分是生鲜产品,这种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保鲜周期相对较短、运输要求高。如果包装不当、运输时间过长、流通环节过多,这些都可能导致农产品损坏或变质。除了进一步增加了产品成本外,到达城市消费者手里时产品体验已经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产品流通较为分散,建设冷链的条件也不成熟,导致运输和储存成为最大的硬伤。
把冷链物流用于农产品中来,一则能极大地降低损耗(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二则有助于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为农产品提供优质的贮藏、运输条件,保障农产品市场的常年稳定供应,也能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周期,促进农民增收。
但企业在冷链物流的投入意愿并不是很强。从基本的供需规律上来看,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的成本相当大,因此,经由冷链物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价格被推高,抑制了消费需求;反过来,这又降低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农产品生产企业由此增加的物流成本,高于原有的损耗,冷链物流企业也就彻底失去了这部分需求,生存空间被压缩。
要改变这种局面,降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就必须让运输规模化。王守罡表示,互联网技术要优先解决运输规模化的问题,进而解决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硬伤。
善之农用技术建立农产品流通高速公路
技术能够带来信息交换的便捷,能够提升效率。用技术解决农产品规模化运输,就是让生产端和销售端实现规模化对接。
依托于技术,善之农整合蔬菜市场的上下游,建立了一条生产端到销售端的通路。具体来讲,在生产端,善之农优化供应链,直接面对蔬菜市场终端供应商。在公司APP平台上,以批发的方式将从农产品代理商购进的农产品销售给蔬菜市场终端供应商,减少蔬菜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的综合成本。
为了提升效率,善之农还建立了农产品的线上采购模式。善之农向基地农户或者产地经纪人采购农产品,各类中小终端批发商再通过APP下达订单,由网站后台系统自动处理订单并通过专业的物流体系进行配送。
这种采购模式节约了大量人力,反应更加快速,内部运营效率更高,省去了大部分中间环节,实现了更低成本;模式可复制性强,随着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强对上游的议价能力。
在销售端,善之农采用自主网站+APP销售模式。目前网站的客户数量覆盖上海地区,会员数近8,000人,从网站建立之初就采用多品类农产品的差异化运营模式。善之农的自主APP,坚持以本土化的模式来深入耕耘本地市场,完成将优质中国品牌向全国范围推广。
同时,公善之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起强大的供应链、仓储和运营管理的信息系统,以支持自主网站销售规模的高效运转。目前,善之农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3个农产品产地标准化直供分级包装基地。在产地将分级后的农产品按照公司制定相应产品标准分装在标准包装内,直接将标准化包装农产品运送到上海2个分仓,跳过了销地一级批发市场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在提高农产品产地标准化程度的同时达到对产品质量的源头监督和管控。
这套模式让产地客户销售周期缩短50%的时间,产品减少损耗20%以上,提升上游的盈利水平10%-15%,农贸市场客户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30%左右的成本价格,劳动强度大幅下降了80%。
王守罡表示,善之农对行业进行重新解构,利用大数据、农产品流通云平台打通整个数据链条。
责任编辑: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