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总理号召,天天学农用手机“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互联网+农业”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的作用。
会上还提出一个颇为亮眼的说法——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这是“互联网+农业”融合加深的大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告诉大家:做农业,一定要重视并利用好手机和互联网,更要利用好农技知识课程。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看到国内首家互联网农技学习平台“天天学农”借助APP和微信小程序上的优质农技课程,在农民的知识学习场景、技能提升方式等方面已形成卓有成效的探索。
政府主导,手机“新农具”成乡村振兴动力桨
会上,“互联网+农业”成为焦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已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从大环境看,乡村宽带工程大幅提高了农村网民的数量,同时,随着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手机成为“新农具”带来了契机。
放到农业里看,手机“新农具”可能是中国农业结症的药引。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德国、英国等传统发达国家了,这与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同时这也是赢取未来的优势。
赵广表示,手机“新农具”的核心应该是农技知识课程。虽然农民可以用手机来学习农技知识、获取资讯、在电商平台开店等等,目前最广泛的需求还是农民的老本行,也就是农技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手机“新农具”最具想象空间的部分,农技提升能获让农产品品质更好,卖出更高的价格。
创新模式,把田间地头的知识搬到网上
会议指出,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
寥寥几句,除了点出了互联网在农业上的作用,更是直指产中环节,中间提到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都是目前中国农民的大痛点,在产前产后等环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产中的情况下,产中短板急需补齐。
产中环节基本围绕着土地展开,要想给农民上课,必须得懂农田、懂农民,转化成农技课程也可想而知,做农技课程不是做简单的科普节目,知识要在前沿,内容要有深度。
据悉,天天学农目前已天天学农联合200多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顶级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地方农技专家和一线种植户,制作简单易懂的农技课程,让农民在繁重的劳作中提升劳作技能、效率、收入。
以“天天学农”APP上的沃柑全年课程为例,这个国内首个全年线上农技课程超过50个学时,全年无间断更新,专家一对一跟踪指导。这也受到了沃柑种植户的追捧,上线首月就售出数千份。
围绕生产多环节,让农民增产也增收
本次会议还指出,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
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不仅要在产中环节发力,也要继续发展产前产后的各环节。
天天学农创始人赵广表示:“天天学农通过打造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技知识课程,不仅可以推动更多的农民提升农技水平,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化。同时,个体农技水平的提升能直接推动各地农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更是在努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实践性的案例和模板。”
同时,天天学农将利用线上平台的涉农服务在后期为品种选择、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方面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全面的赋能,帮助农业行业从业者获得更高的回报,同时与大丰收、丰诚上品等产前、产后服务企业联合推动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投入品和农事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对土壤、水源、环境、生态的绿色可持续贡献,搭建完整的农业新生态模型,实现种植者、消费者、环境等多方共赢的未来农业新模式。
农民手中的手机,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还可以变成发家致富的工具。天天学农希望广大农民学好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真正让手机、互联网成为农业生产、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