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研究生的“绿色农业梦”: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潮”起来
5月16日讯(记者 张建波 通讯员 钱雨琳)她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她留学归国后,还曾以金融分析师的身份,在上海斩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秀奖”的荣耀;但最终,“80后”的她,选择回到田园,拥抱土地,创造自己的“绿色农业梦”,这就是来自无锡洛社的“新青年”——顾若君,一位用新思维改造传统农业的“新生代农民”。
新闻系才女 “变身”新生代农民
一个南京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管理500亩的农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许,只有顾若君最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个拥有1/4的藏族血统的姑娘,骨子里带着一股大西北儿女的耿直爽朗的闯劲,对自然对土地有着一股天然的热爱。
2015年,她成为一名无锡洛社媳妇,开始与土地结缘。由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把近500亩的荒土废地科学改良成良田沃土,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农庄,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之梦。据悉,顾若君在发展新型农业的同时,还将旅游业和养老业融入其中,重点打造农旅结合产业链,即以乡村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将星诺农庄打造成一个集养殖、销售、观赏、体验、康养于一体的田园式绿色农场。
如今的她,俨然就是一位道地的“新生代农民”,作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她奋力实现着她的“绿色农业梦”。
“种养结合” 打造现代新型“循环”农业
透过农场猪舍的玻璃墙,人们能看到一群白白净净的猪在奔跑、争食。在这里,顾若君搞起了物联网养殖,每栋猪舍均安装了全覆盖式的喷雾消毒系统,半小时内可自助完成整个养猪场的消毒。而鸽舍中则配备了能随时感知室内外温度、湿度的设备,科学测定种鸽的生产数据,建立育种信息库,制定合理的育种计划,实行精细化育种。
顾若君介绍到,农场每年存栏500多头猪和6万羽鸽子,它们的饲料全部来自农场的农作物,日最大猪粪污量约 5 立方米、鸽粪污约 3 吨,它们的排泄物则由异位微生物发酵环保系统进行处理,污粪发酵后可全部转化为固态有机肥原料,无臭味和无蚊蝇、有效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防止病原交叉感染动物。
为了提高农场农产品的知名度,顾若君去年还办起了网站和淘宝网店。如今,各式农产品不仅供应着星诺电气员工们的日常餐饮,以及星诺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日常销售,甚至连自产的有机肥都引得周边不少种田大户争相前来购买。
“2017年,星诺农庄被授予江苏省农科院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我们把农业当作生态工程来做,把农村生态链重新上再建“循环”,接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的特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构建产业间循环链条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顾若君说起这些,总是滔滔不绝,似乎有讲不完的话题。
“记者梦”到“绿色农业梦” 新型职业农民一点不“土”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曾是顾若君多年以来的梦想。
据悉,高中、大学期间,顾若君就在多家知名报社,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从加拿大留学回来以后,她去往上海,成为了一名金融分析师,还获得了2016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秀奖。广阔的前景、优渥的待遇……就在这时候,或许是从小扎根在心中热爱土地的情节,又或许是对爱情的坚持,2017年,顾若君毅然而然回到了星诺农庄。
她回忆说,最初在上海的那段日子,每次去超市,总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超市里售卖的农产品,研究它们的包装、产地溯源……。“大一期间,我带队参赛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当时的课题就是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调研。”她说,从那时起,自己就与农业有了剪不断的联系,回到洛社乡下投入农业,在她看来如同“命中注定”。
她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不仅让很多人重新定义了农业,也让自己看到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路径、新方法。“现在我每天就喜欢用手机来记录桃树、白菜、青菜的生长情况。”顾若君指着手机里一张张照片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农场里的一草一木。
“自己变得越来越热爱自然,热爱跨界,‘农’不再意味着土,作为无锡市最美新型职业农民,我非常自豪。”
责任编辑: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