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系列思考:智慧水务的痛点、难点与拐点

2017-02-06 11:09:56 给水排水 作者:高雅麟  点击量: 评论 (0)
继高雅麟先生在其博客中分享了智慧水务系列思考之一:关于智慧水务的哲学思考-----智慧如何引领水务?后,污水处理业内同行十分关注智慧水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小编有幸邀请了高雅麟先生为本刊撰写了智慧水务


工艺特征主要有:
 
(1)用水量具有波动性:供水量要满足用户实时动态的和随机的消耗;并且是“7×24h”模式确保有水;
 
(2)产品没有被召回的可能,必须达标;
 
(3)工艺具有系统性关联:各种参数互相影响,各个处理单元之间也互相影响,某一单元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全局;
 
(4)监测的及时性差:有许多水质指标参数还无法在线监测,需在化验室检测,检测结果有时会达数天甚至更长;这点在水处理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自来水生产和配送过程具有多参数、非线性和大时滞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自来水的生产和输配过程错综复杂,依靠人力运营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难。智慧水务建设的一个根本需求就是要辅助人们高效地管理和运行。
 
(二)智慧水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水务企业普遍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其具体表现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供水业务:
 
(1)在净水方面,一方面缺乏符合标准的原水,另一方面出水水质却要求提高,导致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净水工艺。大幅增加了水厂运行管理的难度。
 
(2)在输配水方面,供水量增加和服务区域扩大,使管网系统更加庞大和复杂,大幅增加了供水调度的难度。
 
(3)政府的监管法规不断完善,用户对供水服务的期望水平不断上升,要求服务更加全面高效。
 
(4)在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将生产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这些在PPP项目中第三方运营者,成本控制显得更为重要。或者说智慧水务建设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要同步考虑。
 
(5)在目前已建立的各类专业业务应用系统中,由于涉及多部门管理,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信息互联互通欠佳的问题,即使在一个网络环境,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即只实现了“互联”,但不“互通”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以致限制、阻碍了更高层次的智慧应用。
 
污水业务:
 
与供水业务相比,污水业务显得更为困难,智慧水务建设的必要性也更为迫切。
 
(1)进水水质和水量波动性大;需要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及工艺调整的灵敏性。
 
(2)进水水质和水量与外排污企业关联性大。污水处理厂必须与围墙外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达到“物联网”状态。
 
(3)在线监测难度大,一方面是时效滞后,对厂内参数及时调整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监测点数量多,投入大。
 
(4)跨部门协调事宜多、政策性强。“五水共治”背景下,达标排放标准压力巨大。排污企业、环保、建设等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需要智慧手段来规避扯皮问题。
 
(5)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模型难以建立。目前智慧水务关于污水处理业务方面的涉及不多。等等。
 
基于以上特点,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建设不是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而是要脚踏实地,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去开展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智慧水务的建设一方面是力图解决多层面上的沟通障碍:企业内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公众;另一方面是解决技术障碍,试图以大数据来完善包括实现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智慧水务建设必然存在以下几方面挑战:
 
(1)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取水、输水、净水、配水、售水以及其工艺、设施、功能、硬件和软件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全过程。
 
(2)基础资料残缺不全,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历时较长。
 
(3)地域分散,智慧水务需要建立在络化的基础之上。
 
(4)需要最大限度保护早期投资,避免浪费。降低关联的设计耦合度,减少重复性开发。
 
(5)提供异构、分布式环境下的信息整合,简化信息资源的访问,支持跨业务系统条块的业务流程。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大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