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铗:我所理解的区块链思维

2018-06-26 16:39:58 刘韧LR  点击量: 评论 (0)
我必须强调“这是我所理解的”,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在讲区块链思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理解的区块链。我会用几个典型的问题来引入,为什么说互联网是区块链的镜像,它就像互联网的平行世界。

本文写于2018年3月,首发于巴比特。

我必须强调“这是我所理解的”,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在讲区块链思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理解的区块链。我会用几个典型的问题来引入,为什么说互联网是区块链的镜像,它就像互联网的平行世界。

第一个问题,比特币会不会被竞争者所取代。

这个问题非常的经典,在五年前我就看到有人在问,五年后他还在问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也就是古典的思维。为什么呢,互联网思维是这样的,在互联网早期,我们看到浏览器之争,早期的王者被后来的IE所取代。历史上这样的取而代之层出不穷,所以你凭什么认为比特币这样的事物不会被新的技术,更先进的数字货币所取代呢。

区块链不应该被视着一种软件,它是一种协议,这就是它们本质的区别。首先互联网的项目往往是一种软件,软件需要通过不停的申请专利来构建自己的壁垒,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区块链的话,它是一种协议,协议是一种标准,开源共享,欢迎大家来copy它的代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公司,越来越多的机构来使用它的代码。

从开发主体上来说,软件的开发主体是公司,公司是营利组织。区块链,尤其是公链,公链的开发主体往往是基金、社区这样的组织,松散型的,它是非营利机构。软件确实需要不断的迭代升级,以保障它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区块链的协议往往是非常的稳定,因为你要修改它的协议需要全网共识通过,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软件是可以停机的,可以停止维护更新的,区块链是一台启动后便不可停机的信用机器。通过这样对比的思维,我们就可以回答刚刚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做区块链底层协议更具有价值。

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会发现现在做区块链的开发,或者技术负责人,他往往不再自称CTO了,一般都自称首席科学家了。这也反映一个事实,那些开发底层协议的现在已经站在台面上,风水轮流转。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互联网项目一般做应用层面的是占据着绝大多数价值。开发协议层的这些其实没有商业收入,很多都是开源组织通过捐赠来维持项目的运行。区块链项目这样的价值分配,可能做协议层掌握着核心的价值。为什么呢,是因为核心开发者掌握着代币的绝对分配权,所以它的价值变得很大。

传统的商业模式往往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区块链不一样,它是天然的内置一套代币激励系统,所以它天然自带社区、用户或者矿工,以及开发者这样的社群,每一个人都参与它的维护,它的交易打包,或者代码的更新。最近有一条新闻说IBM区块链开发团队有1千人的规模,看起来是很大。但是对区块链公链项目来说,它的开发者或者测试者远远不止1千人的规模,因为它有大量外部开发者和测试者。可能每一位用户,每一位矿工都是它的测试者。

第三个问题,也是非常经典,为什么需要挖矿。

挖矿可以说是舆论的焦点,很多人都在想这是不是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我们是不是可以发明一种新的方法,避免这种能源消耗。有技术背景的朋友,我推荐大家去读这样一篇文章,是由Google一位工程师所写的,《最小可行区块链原理》,他用倒推法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需要投入计算,为什么POW机制已经是一种最小可行的区块链方案。我用非技术背景的逻辑来解释,为什么计算在区块链中非常的重要。

这张表格,其实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现实世界也可以叫做原子世界,数字世界也可以叫做比特世界或者互联网。其实它们之间是存在一这镜像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是随机性的。在数字世界,事物都是伪随机性的。在现实中天底下是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数字世界一切东西皆可复制。我们说现实中的资源往往都是一种竞争性资源,所谓竞争性资源,就是一项事物我所占有,别人就不能再拥有。

在数字世界,事物都是非竞争性资源。比如一个文档,我传给别人,并不能像现实中我传一本书给别人一样,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传一个文档给别人,我的电脑里还保存这个文档无穷多的副本。在数字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非竞争性资源。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是相争的,走向无序,走向混乱。在数字世界是负熵,信息大爆炸。现实世界中事物往往遵循正态分布,就像人的身高体重,不会拉得很大,而是一种中性曲线的分布。在数字世界事物往往遵循幂律分布,马太效应加长尾效应。

我们看,为什么印刷机的诞生这么伟大,这么有意义呢。其实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知识和信息都是一种竞争性资源,都是手抄本。就像《圣经》,《秘笈》,那时候知识传播都是靠这种竞争性资源转移而传播。印刷机诞生之后,人类第一次可以把这种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可大规模复制,或者说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的非竞争性资源。那么互联网显然就是印刷机的加强版,反过来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比特币的诞生这么伟大。这是因为在数字世界,我们要实现这种竞争性资源的转移也非常的困难。

为什么过去加密货币的先驱尝试建立一个数字货币后来都失败了,包括大卫乔姆、戴维这样的人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实现竞争性资源的转移。

最后一点,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要投入计算。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这样来问,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复制一模一样的东西非常困难。要复制一模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转述为在现实中要制造出完美晶体非常困难。如果你能够制造出完美晶体,那意味着你可以操纵晶格中每一个原子,那当然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东西。但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你要制造出完美晶体需要逼近绝对零度,要逼近绝对零度就需要投入巨量的能源消耗。反过来通过这种对比思维,我们要在数字世界中实现资源的不可复制,同样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能源消耗,这种能源消耗是建立在计算之上。

接下来我要谈谈“不可能三角”理论,讲的是安全、效率、去中心化,三者之间不可共存,只能取其二。

这个图把去中心化改成了平等共识,因为去中心化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分布式账本,其实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账本没有本质的关联。

我们看现在区块链的领域已经分解为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追求着安全和效率。现在的POS、DPOS、DAG、PBFT都在走这样一条路线,非计算性,它们不存在计算资源的消耗。另外一条路线是POW机制,还有巴比特所做的比原链,所提出的共识机制都是走的平等共识路线。

这两条路线有什么区别呢,我个人认为安全和效率这条路线只能叫做广义区块链,或者分布式账本技术,因为它不再具有交易的不可逆转性。交易的不可逆转性为什么那么重要呢,接下来会在下面环节做一些解释。

第四个问题,区块链解决了共识问题,但没有解决信任问题。

有篇很火的文章,阿里曾鸣先生的结论:因为区块链是一种技术创新,信任问题是人性问题,技术创新是没办法解决人性问题的。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我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态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同样转化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区块链的交易和支付宝的交易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就能回答上面一个问题。

有什么不一样呢,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币天。币天是区块链中一个字段,顾名思义,它等于币×天。假设一笔交易发生了100个币,而这100个币在钱包里躺了一个月,在这笔交易中就销毁了100×1月的币天,其实我们看币天就是时间戳。显然传统的第三方支付都不具有这样的字段,即便他在数据库中写入这样的字段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服务器都是中心化的服务器,不同的数据库字段无法保持时间戳的同步性。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链上交易,交易总的发生金额是120个比特币。除了这120个比特币之外,还有8.89的平台销毁也同时记录在区块链上。币天这个字段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我们看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型,它往往是一种累加的模式。支付宝或者淘宝、京东都是这样的模式,这是一个简化版的模型。就是当你获得一个差评的话,你的信用就减一分。你获得一个好评就加一分,如果是中评的话就不增不减。

这个模型存在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它把交易视作等价交易。视作等价交易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它不防刷。假设我有两个帐户,由于交易成本几乎等于零,理论上我可以用同一笔钱在两个帐户之间刷出无穷大的信用,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它们都有非常庞大的防作弊团队。它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两种职业的存在,一个是刷客,就是给自己刷好评。另外就是差评师,给别人刷差评。

我们看如果把“币天”销毁引入到信用评价模型之后会发生什么,这个模型就多了一个币天销毁,我们把币天销毁作为信用评价的因子。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发现刷信用行为居然不再成立了,这是为什么呢?还是以100个币为例,假设第一笔交易,同样是从A帐户到B帐户转了100个币。这100个币在钱包里躺了一个月,在第一笔交易中就销毁了100×1月的币天。而且这两个帐户都是我的帐户,都是我的两个地址。

反过来我要刷信用的话,把这100个币拆分成A帐户打回到B帐户,虽然账面上还是100个币,但由于币天已经销毁了,交易的间隔非常短,所以第二笔交易的币天很小。因为币×天,天很小。第二笔交易的币天销毁也很小,哪怕你给自己一个好评,对自己的信用也没有太多的影响。第三笔、第四笔、第五笔,同样,不管进行多少笔,信用评价都刷不上去,这就是刷好评不再存在的原因。

同样刷差评也是不再存在,淘宝上刷差评通过小额交易给人家一个差评,敲诈对方。但是在这里由于你要跟人家发生交易的话,需要跟人家有金额的转移。通过小额交易,币很小,你对对方的差评几乎不会对它的信用不会构成影响。

区块链上“币天”的引入意味着什么呢,有点类似于发现交易热力学箭头。同样一笔交易从A帐户到B帐户,再从B帐户到A帐户,这两个过程不再相等,不再等效。虽然币是相等的,但对应的币天不相等,基于这样的特性可以构建一个不可刷的信用评价体系。我个人认为信用的话其实还是一个数学问题,不再是人性问题。因为为什么呢,越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不再区分一笔交易是真实交易和作弊交易,也不存在中心化的权威可以宣布冻结你的帐户,你可以去刷。但通过数学上的统计,你会发现刷信用行为和真实交易,它在数学上分布不一样,所以信用本质上还是一个数学问题。

这张表格可以解释一下区块链的信用和支付宝等传统信用的不一样,刚才说了区块链的信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不需要大数据。

第二是评价模型,这是基于币天销毁。

第三是所有权,区块链的信用是基于私钥的,意味着用户拥有对信用的绝对专属权。传统的信用,显然我们的信用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些平台。适用范围,区块链的交易意味着你通过私钥可以登录任何平台,假如将来区块链支付得到普及的话,意味着你可以通过私钥登录任何电商平台、打车平台、外卖平台,所以它具有跨平台性。传统信用,当然它只能局限于平台内部,巨头不会开放它的数据给别的平台用。

最后,跨时空性,这个也是很好理解。

第五个问题,未来的交易会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是我第一次来讲,同样也是曾明老师的一篇文章,他提出在传统的交易信任是缺失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原始部落在进行物资交换的时候,往往要先交换酋长,互相质押才能够交易。交易完之后,你再释放酋长,这也是所谓的双向质押模式,这个模式在现实经济中也非常常见。意味着我们在交易过程中往往是缺少信任的,信任缺失的根源是什么呢,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点,非及时性。交易往往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钱和交货这个行为时空上不统一,交货可能是线下,交钱可能是线上,所以才需要担保。支付宝一开始也是通过第三方的担保,把第三方支付做起来。链上交易是及时性的,时空上是统一的。可能就有同学要质疑了,因为链上的交易也是一样的,你把币打给对方,不意味着你要收到对方给你的实物或者货物,或者资产。这个质疑忽略了一点,其实在未来这些现实中所有的资产都可能会上链,意味着它上链之后跟你所支付的钱,USBT,或者央行的法币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们都是区块链上的资产。

第二点,非切割性。现实中以物易物显然是非常不方便,所以才会有钱的诞生。黄金就是切割性非常好,它在几千年前被大量的普及。区块链上的交易天然具有切割性,理论上可以无限切分下去。

第三点,交易对手的诚信。我们怎么信任一个不认识的人呢,现实中往往都需要权威机构的仲裁。但我刚刚也解释了,区块链的交易真的不需要认识对方。如果一个人跟你交易,你查询他的历史地址上的交易,发现地址上的币天积累,币天销毁积累非常之多的话,其实你就可以相信这样一个人,因为这样的历史记录是刷不出来的。

我所设想的,如果将来区块链交易得到普及的话,我们可能会进入到一个理想的信用社会。什么叫理想的信用社会,这有点像是游戏中的人物一样。游戏中的人物就是每个人的头上,可能就会显示他的血槽、魔法值。将来如果所有交易都是链上交易的话,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场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显示向对方证明自己账上的金额,账上的财富,账上的资产,也可以向对方证明自己的信用。

我们也提出一种新的链上交易可能形式,比原链,最近所提出的一种交易形式。在这个交易中发生了什么,因为甲帐户有资产ABC,乙帐户有DE。交易之后,甲帐户的资产A少了一部分,转给了乙帐户,乙帐户的资产D转移给了甲帐户。这样一个过程完全都是及时性的,因为都需要线上线下端私钥签名才能够完成,所以它是及时性的,时空上是统一的,不存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资产这样的割裂。

为什么呢?因为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钱的介入,资产本身可以无限切割,它不需要钱。当然也可能有钱,因为资产A可能就是钱,比如说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能就是区块链上的一个资产,比如现在很流行的USBT就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所以,将来区块链资产交易会变得非常灵活,资产B可能就是股权了。资产C就是收益权,资产D可能是债权,它完全可以跨场景,跨资产类别的交易,而且它们可以互相信任,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最后基于这样的区块链思维对将来区块链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预测,资产进化三阶段,我在很多大会上都分享了。其实我们很可能会跃进到资产区块链化的时代,我们现在正处于资产证券化的时代。在证券化之前还有资产权益化的时代,资产权益化就是对资产进行确权。确权以后就可以整体转让,可以把它形象的比喻为资产的固态阶段。当我们把资产证券化以后,资产就变得可拆分、转让,它的流动性更强了。所以可以把它比喻成资产的液态阶段。资产的液态有它的问题,液态是需要容器的,这个容器就是资产的平台。它是不能跨平台自由流动,所以它的流动性还是有一定问题。

如果把资产上链以后,那就完全是一种气态了,可以弥漫在整个空间。它可无限拆分转让,也不再受限于平台。一个资产就可以像现在的比特币一样,从这个交易所体现出来充值到另外一个交易所。交易行为也可以发生在咖啡馆里两个人面对面交易,也有可能发生在千里之外,因为场外交易,所以资产的交易会变得非常灵活,就像是一种气态。

全球资产的规模,这个图要更新了,现在比特币的资产规模已经往前又排了很多名。总体来说,比特币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这也是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回答第一个问题就能解释这样的趋势。虽然比特币的市值越来越大,它在区块链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不断下降的,这也是大家很好理解的,就是现在通过区块链发行的虚拟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很可能到2020年,或者更晚一点,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前面09年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阶段;在去年以以太坊为代表的,通过区块链发行虚拟资产的阶段,在2017年达到了鼎盛。将来的话,我们预测在2020年左右通过区块链登记发行实体资产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

长铗,巴比特创始人/CEO,知名科幻作家,区块链理论研究者,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理念提出者,出版有国内第一本比特币专著《比特币:一个真实而虚幻的金融世界》、《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以及科幻小说集《星际掠食》等,曾获2006、2007、2008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

来源:巴比特

作者:长铗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售电衡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