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从各国能源格局历程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导读: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非常规油气、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安全先进核能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能源格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趋缓,质量和效率问题突出,能源转型任重道远。要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国内能源转型新形势,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正面临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必须立足我国资源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明确战略目标,统筹全局,因势利导,推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1、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达135.11亿吨油当量,比2007年增长了17%,持续保持增长(如图1所示)。受经济形势影响,近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速略有放缓。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2.2%,高于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1.7%,呈现较好增长势头。能源消费的增长和GDP增速密切相关,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都保持了增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目前,世界主要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图1 全球及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趋势
石油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201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7%,高于过去十年1.0%的平均增速。目前,世界石油消费的19.5%都在美国,欧盟、中国、日本消费量占比分别为14%、13.3%、4.1%。国际油价正在缓慢回升,2017年北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约50美元/桶上涨至约70美元/桶,下半年涨幅高达40%。石油产量也在缓慢上升,在OPEC减产0.7%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产量仍有0.5%的涨幅。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低油价背景下,全球石油消费量持续走高,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保持增长,但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仍保持基本稳定,并有所下降。
图2 全球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趋势
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过去十年,天然气作为新兴低碳能源资源,全球总消费量增长了近25%,目前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占23%。2017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速3%,是从2010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占全部一次能源增量的33%,成为增量最高的能源来源。从图3中可以看出,欧盟低碳能源需求强劲,天然气消费量连续三年保持上升,2017年同比增长4.3%;得益于电力使用的增加,美国天然气消费量略有下降,但近十年增速仍然接近20%;日本虽没有天然气资源生产,但通过LNG进口,也保持了稳定的天然气消费;中国天然气消费直线上升,2017年涨幅高达15%。目前天然气市场基本平衡,天然气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受中国旺盛需求拉动,2017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涨幅接近4%,远超过去十年平均水平2.2%。
图3 全球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天然气消费趋势
世界能源正在去煤炭化。2017年,全球煤炭消费虽然略有上涨,但其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在不断下降,已经降低为27.6%,仅相当于2005年的水平。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煤炭消费保持下降,如图4所示。
图4 全球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煤炭消费趋势
美国和欧盟不断减少煤炭使用,降幅均超过英国2%;煤炭消费降幅收窄,但仍下降近20%,跌破1000万吨油当量,目前英国煤矿已经全部关闭,并在2017年4月迎来了首个无煤发电日;日本煤炭消费相对稳定。印度煤炭消费保持增长,显示了其旺盛的能源需求。中国煤炭消费略有上扬,但仍低于2015年的水平,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煤炭消费趋势
核能正在复苏。目前,核能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4.4%,基本与2016年持平,但仍低于2006年峰值时期的5.6%。2017年,世界核能消费量增长了1.1%,这是继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能发展受到重挫以来,连续第5年保持增长,但仍未恢复到2011年前的水平,如图6所示。美国和欧盟核电在全球占比最高,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欧盟略有下降。日本在2011年关闭全部核电站后正在逐步重启核电,2017年增速为64.9%,正在高速增长。受价格低廉的天然气挑战,美国核电消费量仍然保持下降。法国拥有欧洲最多的58座在运核电机组,但也正在考虑将核电发电占比从目前的75%在2025年之前降到50%。中国正大力发展核能,2017年核能增量为792万吨油当量,超过全球514万吨的净增长量。
图6 全球及世界主要经济体核能消费趋势
可再生能源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比10.4%,占比增速达20%。2017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6%,如图7所示。其中,水电产量增加0.9%,速度显著减慢,可能是由于中国正在减缓水电开发的力度;其他可再生能源增速高达17%,超过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增长非常迅速。2017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增速达到1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显示了美国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欧盟显著降低了水电消费,降幅达14.4%,可能反映了更加严厉的环保措施。中国减缓了水电开发的力度,2017年水电增幅仅为0.5%,远低于过去10年中国水电的平均增幅10.2%;但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平衡了水电的颓势,2017年中国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速高达31%,占全球的21.9%,高于美国的19.5%。
图7 全球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可再生能源消费趋势
图8展示了全球、欧盟、经合组织和美国的能源结构。全球能源结构中,34%为石油,23%为天然气,28%为煤炭,15%为非化石能源,其中10%为可再生能源,5%为核能。欧盟方面,核能占比11%,远高于全球5%的平均水平,煤炭比例较低,显示了欧盟能源消费的低碳化;美国天然气占比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了页岩气革命对美国能源结构的深入变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45%,高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显示了发达经济体在能源结构变革上的发展方向。
图8 全球及主要经济体能源结构示意图
综合来看,全球及各主要经济体能源消费仍保持增长势头,近年石油消费基本持平,天然气消费稳步增长,煤炭消费逐渐降低,核能消费在安全前提下复苏,可再生资源发展迅猛,能源结构转型为清洁低碳。从发展趋势上看,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化成为主流,天然气作为现实可行的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2、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与现状
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迅猛,过去十年能源消费增长了54.6%,2017年能源消费31.3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2%。我国近年能源消费增长略有放缓,但2017年仍然贡献了全球增长量的34%,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中国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排名低,供给不足;可再生能源储量充沛,但开发程度不高。
我国能源结构严重失衡。2017年,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费中占比为60%,石油占19%,天然气占7%,非化石能源占14%。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过度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支柱作用不足,核能发展相对滞后,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较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图9 我国能源结构
2.1 石油
我国石油储量较低。根据2017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仅为35亿吨,占全球的1.5%,排名第13位,小于美国(2.8%)、俄罗斯(6.4%)、沙特(15.6%)、加拿大(10%)等国家,储量前景不容乐观。其中,陆上石油地质资源量1018亿吨、可采资源量230亿吨;近海地质资源量239亿吨、可采资源量71亿吨。全国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885亿吨,但随着高品质石油资源逐步开采消耗,剩余资源品质整体降低,超过70%属于低渗、深层、深水以及稠油,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我国石油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根据2015年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超过90%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盆地等15个盆地中。
2017年,我国石油年产量为1.92亿吨。降幅为3.8%,是连续两年产量低于2亿吨,但降幅有所收窄。究其原因,除了投资减少,在低油价背景下,国内原油生产企业普遍以进口代替生产也是原因之一。但即便据此计算,我国石油资源的储采比(反映技术可采储量可采年限)仅为18.2,远低于世界石油平均储采比50.3,石油安全岌岌可危。
我国石油消费缺口巨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对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为6.08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进口量达3.96亿吨,比上年增长10.8%,对外依存度上升为67.4%,为历史最高。需要注意的是,低油价背景下的进口量增加,可能也是对外依存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2.2 天然气
我国常规天然气储量不大。根据2017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资源量9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50万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4万亿立方米(折合54亿吨油当量),约占全球全部储量的2.8%,排名第9位,小于美国(4.7%)、俄罗斯(17.3%)、伊朗(18%),但大于伊拉克(2%)、科威特(1%)、加拿大(1.2%)。2017年,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为1368亿立方米,照此计算,储采比为4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根据2015年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我国94%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东海、琼东南、松辽等11个盆地。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页岩气储量较高。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世界的20%,居世界首位。据自然资源部2017年数据,除青藏区外,全国41个盆地(或)地区地质资源量合计134万亿立方米约是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1.5倍,其中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埋深4500m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5.5万亿立方米。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滇东黔西盆地北部和准噶尔盆地南部。我国非常规天然气仍然处在勘探早期,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资源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中,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正领跑全球。据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1000万亿立方米,折合21万亿吨油当量,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2017年7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连续产气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我国已于2017年11月3日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为121.5万亿立方米,其中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82.7万亿吨油当量,陆域水合物远景资源量为350亿吨油当量。
我国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48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进口天然气920亿立方米,占总消费量的38.0%,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7%,虽然有所增长,但仍远低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24%的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3 煤炭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根据自然资源部2018年数据,截止2017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查明资源储量1.60万亿吨。据BP公司,剩余技术可采储量0.13万亿吨,占全球的13.4%,排名第四位,储采比为39年。由于政策原因,我国煤炭生产持续下降。2017年,全年原煤产量33.6亿吨,比上年下降3%,这是自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后,连续第四年下降,2014和2015年分别下降2.5%和3.3%,2016年下降幅度高达9.4%。煤炭进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口煤炭2.71亿吨,同比增长6.06%。
我国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201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27.07亿吨标准煤(折合18.94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4%,可能2017年底天然气供给不足有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62%下降至60.4%,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煤炭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占比28.1%。
2.4 核能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目前人类能够可控安全利用的是核裂变,主要原料是放射性重元素,如铀或钍。现阶段,核能利用的主要原料是铀。我国铀供给严重不足。据世界核能协会WNA数据,2015年我国铀产量仅为1616吨铀,而需求量则为8160吨铀,对外依存度为80.2%。而国务院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按比例测算,到2020年,我国铀需求量将超过14000吨铀,对外依存度将超过90%。
我国铀矿资源禀赋较差。2016年,全国累计探明铀矿床350余个,圈定各类铀矿预测区342处,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已探明铀矿床平均品位在0.3%以上的资源量仅占3.38%,品位较低。但据公开发表数据,我国铀矿资源潜力较大,远景储量超过200万吨,勘探潜力巨大。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7年红皮书预测,中国目前的可采资源量为19.3万吨铀。
我国核能规模增长势头迅猛。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7台,运行装机容量为35807.16MWe(额定装机容量),全年核电累计发电量为2474.69亿kWh,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94%,同比上升17.6%,是自200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8年保持增长势头。与燃煤发电相比,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7646.7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0034.60万吨、二氧化硫65万吨、氮氧化物56.59万吨我国核能开发安全性良好。运行核电多年来,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的记录,未发生较大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核电厂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2.5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力、风力、地热能、太阳能等。我国是可再生能源大国。根据BP数据,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3.68亿吨油当量,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1.8%,同比增长7.5%,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全球第一,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23.2%。
我国水力资源居世界首位。根据200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折合1.46亿吨油当量,相当于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76%。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根据2010年中国气象局数据,全国陆上70m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W/m^2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2亿千瓦,功率密度达到300W/m^2以上适于集中式开发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7亿千瓦。以年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风能利用率Cp值0.45折算,年发电量可达23130亿千瓦时,折合1.93亿吨油当量,超过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
地热能可以分为浅层地温能、地下热水资源和干热岩资源。其中,浅层低温能指200m以浅的地热资源指4000m以浅,温度大于25℃的热水和蒸汽,可以用于发电、工业利用、供暖等;干热岩指埋藏深度在3~10千米,温度高于150℃,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的高温岩体,尚未用于商业开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数据,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4.9亿吨油当量;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13.3亿吨油当量,两项合计达全国2016年一次能源消费量的50%。干热岩初步估算资源量为599万亿吨油当量,约占全球资源量的1/6。按可开采量2%的国际标准计算,折合油当量11.98万亿吨,以2017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供我国使用3800年。
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16年全国陆地表面平均水平面总辐射年辐照量为1478.2千瓦时/m^2,略低于近十年平均水平1500.7千瓦时/m^2。按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划分标准,全年辐射量大于5400MJ/m^2且年日照时数不小于2200小时的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按此计算,我国太阳能理论资源量达1.44亿亿千瓦时。国家气象局2006年按照未利用土地面积计算的理论资源量也达到了1.47亿亿千瓦时。按照发电效率15%计算,我国太阳能理论年发电量可达2205万亿千瓦时,折合1837.5亿吨油当量,是2017年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900多倍。
3、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1)中国能源需求仍在不断增长,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前后迎来峰值。
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2017年,中国人均GDP仅为5.97万元,低于全球6.73万元/人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3吨标准煤/人,刚刚超过2.61吨标准煤/人的全球平均水平,仅为经合组织国家6.3吨标准煤/人的一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攀升。
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为14.3亿人,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按照目前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91.35亿吨标准煤,折合63.9亿吨油当量,是2017年消费量的一倍。但考虑技术突破等因素,我国能源需求将低于这个数字。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2030年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
(2)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能源强度不断降低,能源需求量总体可控。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低位平稳运行。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积极与不确定性并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资源要素条件等都发生较大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9%,保持平稳运行。据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将保持较低热度平稳健康发展。未来五年,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产品需求预计也将达到峰值。我国能源强度将保持下降。能源强度是指创造单位GDP所需要的能源数量,直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计算,2017年我国能源强度为0.5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8.5%,比2007年下降53%,能源强度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然而,按同样标准计算,2017年国际平均能源强度为0.37吨标准煤/万元,美国能源强度仅为0.25吨标准煤/万元,我国能源强度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表示,到2020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以此推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需求量将保持缓慢增长,能源安全总体可控。
(3)中国能源结构将逐步调整,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
由于资源禀赋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煤炭,能源消费多样化不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因此,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是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应当清醒认识到,在短期内我国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无法改变。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储量丰富,目前剩余技术可采储量是石油储量的50倍,常规天然气的30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将由2015年的64%降低为58%,仍然接近六成。因此,在我国能源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中,煤炭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煤炭消费造成的环境问题,应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煤炭绿色消费。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推进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发展煤炭深加工,推广煤制燃料、煤制烯烃等工程。
(4)“一带一路”倡议将深入改变中国能源供应现状,我国能源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指出,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利于带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目前,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17年,石油进口率为67.4%,天然气进口率39.0%,严重依赖进口。能源进口航线单一,有数据称中国进口石油的七成以上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著名的“马六甲困局”。
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建设,沿线国家将不断完善和扩大油气互联通道规模,形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增强能源供应抗风险能力,形成开放、稳定的全球能源市场,沿线国家能源供应现状将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我国能源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中亚—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已经初步建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引进境外资源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正快速推进,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已初具规模。中俄北极地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已经投产,成为北方航道上“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加深,中国能源供应现状将发生根本改变,能源供应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5)长期来看,中国特色的能源结构将逐步显现,煤炭、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的三大支柱。
资源禀赋能够造就特色能源结构。冰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地热资源丰富,因此,地热消费占冰岛全部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形成了具有冰岛特色的能源结构。我国地理上西高东低,造山运动强烈,构造复杂多变,因此形成了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的资源禀赋将造就中国特色的能源结构。
煤炭资源仍将保持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地位。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在清洁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成熟后,煤炭将作为清洁能源,重新在我国能源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能够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可靠,也能满足重工业用能需求,因此是最现实可行的清洁能源方案。我国页岩气储量较大,探明储量连年上升,随着技术进步,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需要特别指出,中国的“可燃冰革命”势必将引领新一轮的世界能源发展变革。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全球领先,储量较为丰富。从发展趋势上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必将对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将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构造运动强烈,地热资源十分可观,干热岩储量占全球的1/6;地势西高东低,水量充沛,具有开发水电的天然优势;西部海拔高,阳光辐射量大,风力资源丰富,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具有良好资源基础。在技术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新时代的中国能源结构将兼顾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形成具有中国优势的特色能源结构。
4、几点建议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能源产量增长不快,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应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能源科技整体水平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大勘探力度,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推动新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四新”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探索深层油气勘查开发技术,推动深海油气勘查开发,研究提高低孔、低渗、稠油等低品位资源采收率,促进稳储增产,夯实石油供应基础。“常非并举”开发天然气。稳步推进常规天然气持续增产,有序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发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尽快摸清页岩气家底;开发适合不同煤阶的煤层气抽采技术,多种渠道稳妥保障天然气供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加大勘查投资,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落实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研发进程,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业化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大核能原料勘探力度。积极开发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技术,探索盐湖及海水铀资源低成本提取技术,超前开展钍资源勘探开发,以备技术突破,切实提高核能利用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2)转变消费结构,倡导能源清洁消费
立足资源国情,实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清洁低碳的绿色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提高工业用煤利用效率,削减散煤使用,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和集中利用,实施工业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提升工程,推动高耗煤行业节能减排改造,有序发展煤炭深加工。推广天然气高效利用。加快天然气支线设施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加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确保工业企业和居民有气可用;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兼顾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适度扩大天然气消费规模。推进非化石能源接替化石能源。加大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投资,超前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提高风能、太阳能利用率;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安全高效发展核能。
(3)统筹国内国际,加强能源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加快重构供应版图,形成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供应渠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把我国能源合作战略利益与资源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发挥资本优势,推动资源开发,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能源合作项目,巩固油气既有战略进口通道,加快新建能源通道,全面提升世界各国能源供应互补互济水平,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调推动能源市场贸易自由化,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融合和贸易措施,协同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加大国际技术装备和产能合作。通过相互投资、市场开放等手段,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能源技术,鼓励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参与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查开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等,提升科技全球协同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加强能源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国际合作,深化合作水平,拓宽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推动能源产业对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能源公司国际竞争力。
(4)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研发超高效火电、硫捕集封存等技术,降低污染排放,有序发展煤炭深加工,稳妥推进煤制燃料、煤制烯烃技术,积极探索煤炭深加工与炼油、石化、电力等产业有机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研发先进核能技术。推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规模化建设,推进小型智能堆、浮动核电站等新技术示范,突破铀资源攻深找盲技术和超深大型砂岩铀矿高效地浸、铀煤协调开采等关键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有序合理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能源外送,优化布局风能和太阳能,开发智能电网技术,有效降低弃风率和弃光率,加快地下热水清洁开发,探索干热岩利用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仁德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