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北方城市清洁取暖新机制:以热电联产为主 融入多能互补和可再生能源供热
在推进清洁取暖工作的进程中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如何调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白 泉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郑忠海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新雷
河南省鹤壁市住建局副局长 程昌林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副区长 王永强
程昌林:清洁供热的提出为北方冬季取暖制定了大方向,但对于选择哪种路径、具体如何实施很迷茫。当时首先选择了“双替代”(“气代煤”和“电代煤”)路线,然而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经过一年的摸索,得出了“因地制宜是第一准则”的结论。
此外,还总结了五点经验:一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不主张推广天然气供热,原因是天然气气源不足,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不宜推广直热式,我们当地电价高,耗电量过大,百姓承受能力有限;三是农村地区不宜推广集中式供热,农村地区住户分散、投资大,资金回笼期长,农村百姓的认可度低;四是在补贴机制方面,减轻补贴负担,补初装但不补运行;五是农村清洁取暖要考虑到运营服务,不只是做一个平台,而是把供热当做一个服务系统。我们的方法是请设备商带一个团队,或者跟本地团队合作,辅助运营商工作——对接县区、进行入户宣传、发动调研、方案设计、搭建数据管理平台……
此外,如何以统一的协调机制做好清洁取暖工作,将理念、方法切实贯彻和落实也是问题之一。举例来说,从现在招标公告可以看出,各地做法不同,有的以市为单位,有的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县区或乡镇,各有优劣,怎样才能最有效达到目的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王永强:每个地方遇到的困难千差万别。我谈谈达坂城的情况。
首先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供热需求各不相同。以达坂城为例,那里年平均气温只有6.3摄氏度,平均冬季温度是零下14.6度,极端低温是零下30.9度,历史上最低温度零下41度。低于10度的温度全年三个月左右,低于20度在两个星期左右,因此空气源热泵在达坂城并不适用,它难以适应寒冷天气。
其次,人口密度不同,集中和分散程度不一,也要有所区别。达坂城面积有4795平方公里,人口仅6.3万人,地广人稀,属于城镇分散区,因此,针对新建的住宅小区可以选用热效率较好的集中式地源热泵,但对老旧的农牧民房屋,还是用电锅炉替代原来的燃煤锅炉较为可行。
再次,还要考虑到该地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条件,虽说“宜气则气,宜电则电”,但基础设施能否达到标准水平,也是关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一,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清洁取暖方式、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的技术路线,这才是“宜”。
北方清洁供暖工作如何破解区域优化统筹欠缺的难题,使之更为科学?
王新雷:谈到未来如何破局,我觉得首先需要一个机构部门把这件事统筹起来。
长期以来,我国的热和电都是分开的,发展到现在,情况已经十分复杂,除了提倡的热电联产以外,又开始融入多能互补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以及多能源协同。在以一把手工程为特点的现行组织下,催生出更好的机制体制,比如短期联席工作机制,把整个热、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供热方式协同起来,突破城市规划,突破土地,以及各种项目管理的界限和壁垒。据我个人判断,个别城市离这种模式为期不远,很多城市已经走的非常靠前,针对新的要求,将来一定会在规划、水平、思想上再上一个台阶。
白泉: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怎样使用能源。这就牵扯到上游如何供能,中游如何优化、提高热力管网、电力管网、电力输配能力,下游怎样做好建筑保温、隔热。
目前,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上游和中游,特别是上游,反而忽视了下游,出现着力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农村清洁供暖要将房子的保温隔热改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才可以实现更加经济的解决路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及分配。并且,在开展前期工作时,还要做好大量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如建筑面积、周边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等,“摸清家底”才有助于我们做好工作。
长期以来,取暖问题一直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不同区域牵头负责的部门并不相同,导致在协调上也有难度。希望中央层面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把清洁取暖工作统筹起来,好好议一议。
郑忠海:从做综合规划的过程中,我得到两点启发。一是每个城市都应该量身订做一个适合自身情况的供热规划,并且要作为蓝图贯彻到底;二是有一个可实施、能落地的技术方案非常重要。
如何化解“清洁取暖之重”和“百姓经济可承受之轻”之间的关系?目前有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
程昌林:清洁取暖成本也要把城市和农村分别对待。
目前,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商业化,可以说市场机制发育得很成熟了,问题不大。
现在主要的问题在农村,从硬件上来说,我们认为“补初装不补运行”的方法比较可行,把户均清洁取暖改造费用控制在一万元左右,户均取暖季运行成本控制在一千元左右,老百姓还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我们也在努力做宣传科普工作,引导百姓转变思想观念。
王永强:和鹤壁市不同,达坂城计划在建设出资和运行上都进行适当的补贴。
在建设方面,一部分采取集中建设方式,二次管网的改造基本上全部依靠政府出资,居民自己承担散热系统的安装费用。并且,对分散用户,不管是改气还是改电,政府也有补贴支持,保证在初期建设时居民承担的费用在一定范围内。
而在运行过程中,政府做了两部分工作。一是考虑为居民定补贴,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二是同供气服务商谈价格和用量,尽可能保证合理、正常、稳定运行。
郑忠海:我想从热力公司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目前,热力公司还是靠政府补贴获利,如果没有该笔款项,企业甚至很难维持。如果“煤改气”的模式不可持续,不仅企业无法承担,对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打击。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需创新商业模式。在这方面,我有两点看法。一是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运行水平,维持微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一定要保证系统的安全,这是第一位的;二是可以考虑跨界合作,提供多种延伸服务。
白泉:我认为盈利情况还得从价格的形成机制、中长期价格预判的角度进行思考。
我国天然气资源人均保有量只有全世界的7%左右,近几年新增天然气需求基本上都依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需求大量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走高,因此企业盈利难度也很大。
如果有新型技术支持,比如长距离管线余热在居民取暖中实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对冲未来天然气潜在需求,让天然气价格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利用工业余热供暖的战略价值也值得肯定。
(董梓童/整理)
责任编辑:仁德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