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
碳作为一种非金属元素,在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生命活力和巨大发展动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巨量的温室效应气体,从而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危害和灾难。由此,减少碳排放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世界温室效应示意图)
中国成为解决碳排放世界性难题的引领者
碳在自然界是循环的,它以多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大气、矿物和生物之中,从稀缺昂贵的钻石到储量巨大的煤炭,可以说,碳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消耗和使用碳资源所产生的各种温室效应气体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成为危害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巨大难题。
18世纪瓦特依据煤炭燃烧产生巨大热量和动能发明工业蒸汽机并带来了蒸汽革命,可仅仅过了过了两个多世纪,这一推动世界产业变革的引擎所产生的副产品却使地球难以承受。因为,工业锅炉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2.6吨二氧化碳,8.5公斤二氧化硫和7.4公斤氮氧化物。
来自15个国家、57家研究机构的76位科学家撰写的《2017全球碳预算报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业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将达到370亿吨左右,预计将比上年增长2%。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仍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四个国家和地区。
(碳排放给地球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仅火力发电年消耗超过煤18亿吨,占煤炭总消费量的 47%,每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超过47亿吨。而全国的燃煤供热供暖工业锅炉近48万台,各种窑炉约13万台,年耗煤约7.5亿吨。火力发电和工业锅炉两项的碳排放总量占排放总量的87%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近10多年来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层面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特别是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后,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承诺,并严格遵守协定的制度安排和减排目标。
中国正以务实的行动遏制温室效应的持续恶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按照测算,2017年,我国碳强度比上一年度下降了5.1%,比2005年下降约46%,为实现“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和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二届“绿碳发展峰会”上说:“当今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巴黎协定的快速生效向全球发出了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信号,重视巴黎协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旋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向世界彰显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工业化使碳排放持续增长)
我们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是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实际上我们2017年年底已经达到了46%,超额完成了中国政府向全世界的承诺,成为中国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有力证明。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形成
2017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统,涉及全国约1700家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总量30多亿吨。目前,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同意,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历史数据的报送核算与核查、能力建设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国家还将加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一揽子配套政策。
(碳交易流程图)
据专注于碳金融研究的国际金融专家高兴泉博士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9个碳交易市场,这些碳市场将负责超过7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其中比较成熟的是欧盟排放交易系统 (EU ETS),其碳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中国从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重庆、湖北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4年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7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47亿元。
高兴泉博士分析,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优化碳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统一市场的定价交易功能,引领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催生碳交易市场的活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碳金融领域,参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碳投融资和碳金融中介活动等等,从而促进碳排放权价格价值回归、平抑市场波动、对冲市场风险。目前已经拥有20余种碳金融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会成为海内外投融资资本的聚集地。
据主要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于平杰介绍,前几年各个试点碳市场的市场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碳市场的成交均价约为20元/吨,低于测算的火电行业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这给市场交易活跃度带来影响。随着企业对碳排放认知的提高,特别是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碳排放交易市场外部环境的改变,市场价格回归指日可待。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也特别强调,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充分发挥碳市场在淘汰落后、激励先进、鼓励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率先进行低碳技术升级的企业,通过碳市场获得相应的回报,更好的发挥碳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海内外资本开始角逐碳市场超级富矿
自《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碳排放额度”可以交易,2014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经达到447亿欧元,其中欧盟占据了92%,而欧盟碳排放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据此,世界银行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碳排放市场交易额将超过3.5万亿美元,碳交易市场无疑将成为又一个资本聚集竞相开发的富矿!
(海内外资本看好未来碳交易市场)
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也表示,我国应加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保证全国性交易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良性发展。
按照计划,从2020年全国碳市场开始配额现货交易,碳指标交易将逐步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热力、供暖等重点排放行业,并对这些重点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碳交易市场作为国家政策调剂平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中国2030年及2050年低碳发展路线图的市场风向标。
碳市场是中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政策工具,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家,启动碳交易市场必然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重要平台。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金融工作组发布的《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测算, 2020年后,初级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亿元至1200亿元。专家预计,国际碳市场价格会逐渐走高,欧盟地区价格将从目前的不足30欧元一吨,到2030年以后逐步达到每吨100欧元。中国碳市场也将在2020年配额现货交易之后价格逐渐走高,会突破150至200元每吨。这无疑会给从事碳交易、碳产品开发和绿色能源生产的企业带来巨大利好。
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大市场。不断走高的碳交易价格倒逼排放企业技术进步和不断减少碳排放。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看中了碳市场的巨大商机。碳市场将出现碳期权、期货、债券、保险等衍生产品,形成碳资产交易、管理的全产业链。
责任编辑:仁德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