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已成为非化石能源重要组成
5月4日,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核能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首届“核能未来的发展”论坛同步举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吴新雄在论坛提出,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能源供给结构、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电已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力清洁能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3581万千瓦,位列全球第四。吴新雄表示,《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中国核电比重将从当前的2%提高到4%。
“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在大会上表示,面向2035年,核电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低碳转型、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李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核电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的主力之ー。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38台、装机容量约3700万千瓦,在建18台、装机容量约2100万千瓦,全部布局在沿海地区的电力负荷中。“北部的风、西北的光、西南的水、东部的核”的非化石能源多元开发格局正在形成。
核电技术实现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型升级。广东台山EPR和浙江三门AP1000全球首堆成功装料,开发出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CAP1400等三代核电技术,示范工程全面启动,三代核电产业链基本形成。高温气冷堆、实验快堆、小型堆等先进核能系统研发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梯次推进、持续发展的技术布局。
同时,核电走出去及国际产能合作形成新格局。华龙一号自主技术实现整套出口,海外投资建设核电机组达到8台、670万千瓦。与美、俄、英、法等大国间核能合作不断巩固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层次不断深化,我国在全球核电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持续得到提升。
中国广核集团总经理张善明也表示,目前,我国的二代加核电机组正高端稳定运营,三代核电技术已进入结出实际成果阶段。台山一期实现了对芬兰和法国先期开工项目的赶超,成为了全球首座完成装料的EPR机组;三门一期攻坚克难,完成了全球AP1000首堆项目装料,中国核电正愈发受到世界的瞩目。
吴新雄表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正在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全球“领跑”的转变。核电行业正在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核电“走出去”步伐,我国核电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需科学谋划核电布局
肯定成绩的同时,大会也提出了核电行业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582万千瓦的核电装机规模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2017年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3.94%,远低于全球11%的平均水平。
“到2020年,在运机组要达到5800万千瓦的预期规模还有很大难度。所以开工建设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需付出更大努力。”李冶表示,我国在核能领域的创新能力与核电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核心技术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人;高端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在发展环境上,核电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核电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健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保障性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核电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核电社会公众接受水平也亟待提高,核电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李冶也表示,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核电发展的任务很重,也会面临一系列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建议,核电发展要纳入大的能源系统、生态系统,深入研究未来能源结构、各电源品种及大电网网架布局,科学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核电发展战略,实现核电与其他新能源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谋划核电布局和规划实施路径,按节奏分批、分步启动实施,保持相对稳定的建设节奏和合理的建设规模,形成标准化、批量化效益,提升核电经济竞争力。妥善解决核电消纳、调峰、安全、经济等问题,提高核电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核电科普宣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赢得更多的公众信任和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全面梳理可能制约我国三代核电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瞄准未来核电发展前沿技术,加大基础性、原创性核电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精心谋划、提早布局,精心组织实施,形成“推广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系统布局,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核能专委会主任委员王禹民表示,作为清洁、高效、稳定的发电方式,核电成为我国实现气候变化减排要求的必然选择,而环境与气候变化因素正改变世界能源发展方向,成为世界能源技术和政策调整的最大推动力。
责任编辑:仁德财